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2013年5月13日,由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(左6)總監修的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》新書發布會於國家圖書館舉行,大師與時任國家圖館館長曾淑賢(右5)、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(右4)、天下遠見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(左5)等人共同揭幕。
圖/資料照片提供
圖說: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法師。 圖/資料照片提供
圖說:佛光祖庭大覺寺信徒總代表趙辜懷箴。 圖/資料照片提供
圖說: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所所長林建德。 圖/資料照片提供【專題】 佛光山供僧法會暨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誕辰紀念
2025-09-14
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光照寰宇
文/曾淑賢(前國家圖書館館長)
近日參觀了「星雲大師僧伽教育六十周年紀念展」,深受感動及啟發。展覽全面呈現佛光山僧伽教育六十年來的歷程、成就與影響,不僅感受到星雲大師的教育理念與實踐,更對佛教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與價值,有了更深的認識。
幾次與佛學院學生交流座談,對學生表現的旺盛學習力,從容有禮的態度,落落大方的舉止;提問內容有想法有深度;另外,團隊默契和凝聚力,令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佛學院學生於畢業後與佛光山弘法體系接軌,依專長分派至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弘法四大事業單位領職,學行弘修,領導信眾,鼓勵義工,成就善行美事。這些人間佛教的使者,在工作崗位上帶給民眾幸福、智慧,是台灣社會安定進步的重要力量。
星雲大師成立佛學院的初衷,是希望透過系統化的教育,讓僧伽不僅具有深厚的佛學素養,還能具備與時俱進的視野和知能。他提出「以教育培養人才,以文化弘揚佛法」的理念,認為佛教需要一批德才兼備的僧伽來肩負弘法利生的重任。
教育在佛教復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。透過僧伽教育,大師培養了大量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僧眾,使佛教在當代重新獲得社會的認同與尊重。此外,僧伽的國際化素養也使得佛教在全球弘化上更具吸引力。
星雲大師創立佛學院並推動僧伽教育的意義深遠,不僅復興了佛教,也塑造了佛教服務現代社會的模式。他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與實踐,既是對傳統佛教的傳承,也是對現代佛教的創新。未來,這一教育模式必將繼續發揮影響力,為佛教弘法事業與人類社會的福祉作出更大貢獻。
●法燈長明 慧照人間
文/悟因法師(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)
星雲大師於1967年開創佛光山,秉持「教育為根本」的理念,將傳統叢林式的僧伽教育轉變為現代化體系。這一舉措回應了太虛大師「教制革命」的號召,把「人生佛教」深化為「人間佛教」,讓佛法走進家庭、社會,走向國際舞台。佛光山創辦的多所教育體系,為全球佛教培養了無數弘法人才,充分體現了人們對佛教智慧的渴望,也表明佛教發展恰逢其時。
「以人為本」是星雲大師僧伽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石。佛光山通過系統培養,讓眾多比丘尼擔任要職,提升了台灣比丘尼在國際佛教界的地位。台灣各地道場也積極培養女性僧人,他們精進修行、努力奉獻的身影隨處可見。在方法上,星雲大師充分利用科技發展機遇,佛光山的多媒體教學讓佛法教義更貼近人心;數位化文獻資料庫方便學者研究,極大地促進了僧伽教育的發展。在全球化時代,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教的國際交流與合作,佛教培養的人才,以慈悲與智慧減少衝突,維護世界和平。
六十年來,星雲大師在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共修領域持續發揮影響力,推動漢傳佛教現代化轉型。以此祝禱佛光山星雲大師——自1967年起,他不僅開創了新的佛教傳承,更以廣闊的視野,在佛教僧信的辦學大道上,面向國際菩提資糧,是人間天上燈塔永續。
●以身示教 永懷師恩
文/趙辜懷箴(佛光祖庭大覺寺信徒總代表)
一個有大智慧的人,在揚眉瞬目之間、微笑之間、嚴肅之間、賞罰之間、關懷之間、舉手投足之間、隻字片語之間,都能傳遞清楚明示;有大智慧的教育家,更是以身作則、身教示人。我的師父星雲大師,對僧伽教育的用心,正是如此無所不在、無微不至。
星雲大師曾說:「我生於憂患,長於困難,喜悅一生。」雖一生未受過正規教育,小時候歷經顛沛流離與艱苦環境,但他以一顆赤子之心,勇敢效法觀世音菩薩無畏的精神,貫徹十二歲許下的承諾,承擔如來的志業,義無反顧地走上弘法之路。數十年如一日,以自身為弘揚佛法的道場,為佛教留下史無前例的見證。
1949年,大師來到台灣,當時佛教並未獲得普遍尊重。他認為「要佛教興隆,唯有辦好佛教教育才有希望」,雖明知辦學面對經費、師資、學生等多重困難,仍憑一腔熱血與願力,發願重振如來志業,一步一腳印地走過六十年,奠定了僧伽教育的根基。
他一生努力提倡人間佛教,要讓佛法不再只屬於深山密林,而是走進每一個家庭、每一個社會角落。在八十多年的弘法生涯,從佛光山到佛陀紀念館,從藏經樓到美術館,從寺院到學校,大師為人間帶來了方便、信心、歡喜與希望。
有人問他一生有過什麼困難?大師笑答:「一時也答不上來。我向來抱持『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』、『逢山開路,遇水搭橋』的心態順其自然,還會有什麼困難呢?」他曾說自己「人生三百歲」,以一個凡夫的壽命衡量,他為世間所留下的成就與福祉,即使三百年的時間,也未必能完成。
感恩星雲大師給了我們一個「給的世界」,「光榮歸於佛陀,成就歸於大眾,利益歸於常住,功德歸於檀那」、「以無而有,以空為樂」,都是他留給世人的智慧與教育,何其殊勝!
●百年大計 僧才濟濟
文/林建德(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所所長)
星雲大師一生致力於教育,以教育培養人才、以人才教化世間;大師重視教育,不只在華人佛教,也在世界佛教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。
大師在台灣、美國、澳大利亞、菲律賓等地,創立多所教學和研究大學,包括台灣佛光、南華大學,美國西來、澳洲南天、菲律賓光明大學等,這些教育機構不僅培養專業人才,也將佛教推向了國際化。
佛光山教育體系既承襲於傳統卻又有別於傳統,叢林學院即是一例。除了知識性的課程,也強調經教研讀、國際語言、行政管理等科別,讓出家、在家二眾能以廣泛知能奉獻自己、服務社會,其中尤重於人格的涵養,培育具備慈悲心、利他精神的「菩薩僧」。
除了社會教育、僧伽教育,星雲大師也重視在家信眾的教育,開辦各種佛法研修班、讀書會等,為大眾提供修學佛法的機會。此外,大師亦十分重視文化出版的教育意義,透過電視、網路等科技傳播到世界各地,擴大佛教的影響。
星雲大師辦學大致有三大面向,一是正規文憑的社會教育,二是培養僧格、僧才的僧伽教育,三是淨化人心、安定社會的大眾教育。
依大師的理念,不只「有佛法就有辦法」,而且有教育就有人才,有人才就看到佛教未來的希望。人才培育百年大計,需有一定的遠見,尤其「僧才」更是重要,也因此佛光山不惜一切來辦學育才。
星雲大師說:佛光山開山就是為了教育,以教育來培養人才、弘揚佛法;正因為教育,佛光山「僧才濟濟」,即便大師圓寂,相信佛光山仍會永續發展。任何團體只要有健全的制度和優異的人才,就能順當成長、穩健前行,在佛光山的體系讓人看到了制度與人才。
佛光山「人間佛教」理念在教育中實踐開展,大師色身雖不在,但他的精神卻透過教育綿延下來,生生不息!
文/曾淑賢(前國家圖書館館長)
近日參觀了「星雲大師僧伽教育六十周年紀念展」,深受感動及啟發。展覽全面呈現佛光山僧伽教育六十年來的歷程、成就與影響,不僅感受到星雲大師的教育理念與實踐,更對佛教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與價值,有了更深的認識。
幾次與佛學院學生交流座談,對學生表現的旺盛學習力,從容有禮的態度,落落大方的舉止;提問內容有想法有深度;另外,團隊默契和凝聚力,令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佛學院學生於畢業後與佛光山弘法體系接軌,依專長分派至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弘法四大事業單位領職,學行弘修,領導信眾,鼓勵義工,成就善行美事。這些人間佛教的使者,在工作崗位上帶給民眾幸福、智慧,是台灣社會安定進步的重要力量。
星雲大師成立佛學院的初衷,是希望透過系統化的教育,讓僧伽不僅具有深厚的佛學素養,還能具備與時俱進的視野和知能。他提出「以教育培養人才,以文化弘揚佛法」的理念,認為佛教需要一批德才兼備的僧伽來肩負弘法利生的重任。
教育在佛教復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。透過僧伽教育,大師培養了大量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僧眾,使佛教在當代重新獲得社會的認同與尊重。此外,僧伽的國際化素養也使得佛教在全球弘化上更具吸引力。
星雲大師創立佛學院並推動僧伽教育的意義深遠,不僅復興了佛教,也塑造了佛教服務現代社會的模式。他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與實踐,既是對傳統佛教的傳承,也是對現代佛教的創新。未來,這一教育模式必將繼續發揮影響力,為佛教弘法事業與人類社會的福祉作出更大貢獻。
●法燈長明 慧照人間
文/悟因法師(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)
星雲大師於1967年開創佛光山,秉持「教育為根本」的理念,將傳統叢林式的僧伽教育轉變為現代化體系。這一舉措回應了太虛大師「教制革命」的號召,把「人生佛教」深化為「人間佛教」,讓佛法走進家庭、社會,走向國際舞台。佛光山創辦的多所教育體系,為全球佛教培養了無數弘法人才,充分體現了人們對佛教智慧的渴望,也表明佛教發展恰逢其時。
「以人為本」是星雲大師僧伽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石。佛光山通過系統培養,讓眾多比丘尼擔任要職,提升了台灣比丘尼在國際佛教界的地位。台灣各地道場也積極培養女性僧人,他們精進修行、努力奉獻的身影隨處可見。在方法上,星雲大師充分利用科技發展機遇,佛光山的多媒體教學讓佛法教義更貼近人心;數位化文獻資料庫方便學者研究,極大地促進了僧伽教育的發展。在全球化時代,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教的國際交流與合作,佛教培養的人才,以慈悲與智慧減少衝突,維護世界和平。
六十年來,星雲大師在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共修領域持續發揮影響力,推動漢傳佛教現代化轉型。以此祝禱佛光山星雲大師——自1967年起,他不僅開創了新的佛教傳承,更以廣闊的視野,在佛教僧信的辦學大道上,面向國際菩提資糧,是人間天上燈塔永續。
●以身示教 永懷師恩
文/趙辜懷箴(佛光祖庭大覺寺信徒總代表)
一個有大智慧的人,在揚眉瞬目之間、微笑之間、嚴肅之間、賞罰之間、關懷之間、舉手投足之間、隻字片語之間,都能傳遞清楚明示;有大智慧的教育家,更是以身作則、身教示人。我的師父星雲大師,對僧伽教育的用心,正是如此無所不在、無微不至。
星雲大師曾說:「我生於憂患,長於困難,喜悅一生。」雖一生未受過正規教育,小時候歷經顛沛流離與艱苦環境,但他以一顆赤子之心,勇敢效法觀世音菩薩無畏的精神,貫徹十二歲許下的承諾,承擔如來的志業,義無反顧地走上弘法之路。數十年如一日,以自身為弘揚佛法的道場,為佛教留下史無前例的見證。
1949年,大師來到台灣,當時佛教並未獲得普遍尊重。他認為「要佛教興隆,唯有辦好佛教教育才有希望」,雖明知辦學面對經費、師資、學生等多重困難,仍憑一腔熱血與願力,發願重振如來志業,一步一腳印地走過六十年,奠定了僧伽教育的根基。
他一生努力提倡人間佛教,要讓佛法不再只屬於深山密林,而是走進每一個家庭、每一個社會角落。在八十多年的弘法生涯,從佛光山到佛陀紀念館,從藏經樓到美術館,從寺院到學校,大師為人間帶來了方便、信心、歡喜與希望。
有人問他一生有過什麼困難?大師笑答:「一時也答不上來。我向來抱持『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』、『逢山開路,遇水搭橋』的心態順其自然,還會有什麼困難呢?」他曾說自己「人生三百歲」,以一個凡夫的壽命衡量,他為世間所留下的成就與福祉,即使三百年的時間,也未必能完成。
感恩星雲大師給了我們一個「給的世界」,「光榮歸於佛陀,成就歸於大眾,利益歸於常住,功德歸於檀那」、「以無而有,以空為樂」,都是他留給世人的智慧與教育,何其殊勝!
●百年大計 僧才濟濟
文/林建德(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所所長)
星雲大師一生致力於教育,以教育培養人才、以人才教化世間;大師重視教育,不只在華人佛教,也在世界佛教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。
大師在台灣、美國、澳大利亞、菲律賓等地,創立多所教學和研究大學,包括台灣佛光、南華大學,美國西來、澳洲南天、菲律賓光明大學等,這些教育機構不僅培養專業人才,也將佛教推向了國際化。
佛光山教育體系既承襲於傳統卻又有別於傳統,叢林學院即是一例。除了知識性的課程,也強調經教研讀、國際語言、行政管理等科別,讓出家、在家二眾能以廣泛知能奉獻自己、服務社會,其中尤重於人格的涵養,培育具備慈悲心、利他精神的「菩薩僧」。
除了社會教育、僧伽教育,星雲大師也重視在家信眾的教育,開辦各種佛法研修班、讀書會等,為大眾提供修學佛法的機會。此外,大師亦十分重視文化出版的教育意義,透過電視、網路等科技傳播到世界各地,擴大佛教的影響。
星雲大師辦學大致有三大面向,一是正規文憑的社會教育,二是培養僧格、僧才的僧伽教育,三是淨化人心、安定社會的大眾教育。
依大師的理念,不只「有佛法就有辦法」,而且有教育就有人才,有人才就看到佛教未來的希望。人才培育百年大計,需有一定的遠見,尤其「僧才」更是重要,也因此佛光山不惜一切來辦學育才。
星雲大師說:佛光山開山就是為了教育,以教育來培養人才、弘揚佛法;正因為教育,佛光山「僧才濟濟」,即便大師圓寂,相信佛光山仍會永續發展。任何團體只要有健全的制度和優異的人才,就能順當成長、穩健前行,在佛光山的體系讓人看到了制度與人才。
佛光山「人間佛教」理念在教育中實踐開展,大師色身雖不在,但他的精神卻透過教育綿延下來,生生不息!
最新消息
佛光會北區年會 歡喜齊心向前行
2025-11-02佛光西來學童遊戲體驗 行三好收穫心甜
2025-11-02月光寺多元族群料理 北區佛光人享蔬食
2025-11-02大崗山淨山健走 環保心保傳遞善與健康力
2025-11-02法水寺送給天國的信 700天燈傳達想念祝福
2025-11-02「華彩萬象」石窟藝術佛館開幕 沉浸體驗千年文化
2025-11-02南天大學社區藝術展開幕 一筆字映照藝術之光
2025-11-02沙巴SPM考生祈福 祈願考生自信展現實力
2025-11-02紐約中文學校家長會 凝聚教育共識
2025-11-02獅王文化節大顯獅威 泰山佛光蔬食禪味廣結緣
2025-11-02
相
關
消
息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佛教與生活.生活與修持8-5 2025-09-23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禪學與淨土.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-2 2025-09-03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經義】 佛法滿人間.應世無畏 2025-04-21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人生與社會.佛教的福壽觀4-4 2024-12-20
星雲大師圓寂周年紀念日追思典禮 全球僧信發心奉行人間佛教緬師恩 2024-02-24
【星雲大師全集18】佛法真義3.佛教常識107 2023-12-09
【星雲大師全集17】佛法真義2‧佛學思想73-日日是好日 2023-08-12
最深刻的思念 各道場和金門佛光人讚頌大師 2023-04-24







